陈建萍
摘 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需求和重要内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一脉相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是一个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课题。高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依托优秀传统文化以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一、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宏大的古典文化体系,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所提炼出的理论化和非理论化的、并转而影响整个社会的、具有稳定结构的共同精神、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等精神成果的总称。它博大精深,世代传承,蕴藏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历经几千年的积淀、筛选和发展,今天仍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教育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那样,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蕴藏着丰富的思想资源,包含着优秀的传统美德,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重要源泉。我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去关注、吸收、继承其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具中国特色的关键所在,也最能够化入大家内心深处。
我们今天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不同层面的多层次的有机整体,它在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并不是摒弃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而是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从科学发展观的高度,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 结合新的时代要求,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价值观有机结合起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纳入到更为广阔和更富有时代感的新视域。 应该强调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的全过程, 转化为大学生的自觉追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优秀传统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一方面,优秀传统文化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创造条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载体之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来源。其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和谐”的思想,在中华五千年文明中贯穿始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既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成分,也包含了优秀传统文化的成分。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发展,必将把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推向新的水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利用优秀传统文化丰富自身内涵的同时,也促进了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成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有效的方式和有力的工具。因此,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范畴,是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创新举措。
二、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意义
1.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具有重要的启迪
中国传统道德注重气节、操守,强调忧国忧民、对社会的高度责任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根据时代的要求,将“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奋斗不息的民族精神渗透到学生的理想信念中去,使每一个学生的精神世界都具有这种品质,积极进取、奋发向上。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教育力度,用传统文化中进步、积极的内容来熏陶大学生的思想,充分利用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有利于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激发大学生的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热情,从而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加强大学生的道德人格修养具有着重要影响
重视人的道德修养,是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传统,有着丰富的内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积极修身的理论,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境界,完善人格和道德品质,有有利于引导大学生学会做人。孔子提出了“内省”的修养方式。只有通过“内省”、“自省”的方式促进个人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才能达到“齐贤”的人生境界,是当代大学生加强自我教育的不可缺少的内容。“尊老爱幼,兄弟和睦,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一直是人们所认同的美德。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重要载体和资源,是当代大学生道德素质中具有奠基作用的文化精华。著名社会学家、思想家爱弥尔·涂尔干曾指出: 没有一个民族的道德教育是建立在把现实社会变成与传统毫无相关的白纸之上。高校辅导员要开展行之有效的学生工作,除了要灵活运用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还需要借助传统文化的教化功能,使其不但“口服”、更重要的是“心服”,才能引导好学生培养高尚的道德人格修养。
3.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启示
孔子主张“君子和而不同”,孟子赞扬<spa,< body="" style=";padding: 0px">